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航天員變出奧運五環,以及神十四航天員返回直播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2008年神州七號誰進行了太空行走?
- 2008年9月什麽飛船的航天員成功進行了中國人的第1次太空漫步
- 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
- “太空教師”王亞平在空間站“變”出奧運五環,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 王亞平在空間站“變”出奧運五環,她是咋做到的?
- 2008年,我國的哪三個航天員在太空行走?
Q1:2008年神州七號誰進行了太空行走?
翟誌剛。
2008年9月25日至27日的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擔任飛船指令長,是第一位出艙活動的中國人。2018年1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於2008年9月27日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於2008年9月28日進入返回程序,返回艙安全著陸於內蒙古預定區域,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任務特點
1、技術跨度大,航天員由艙內活動轉向艙外活動,這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一個重大跨越。實現出艙活動必須突破飛船其他艙的吸附壓,載人航天服的微機電,航天出艙活動的地麵模擬訓練的一係列關鍵技術,需要完成艙外航天服等的研製。在隻進行了兩次載人航天飛行之後,我們就實施航天出艙活動,這在技術上的跨度是很大的。
2、任務風險大。本次任務除了存在發射和回收這兩個風險高度的出艙外,還增加了航天員出艙這個高風險的時段,主要表現是航天員的出艙活動的順序很難在地麵進行完全全過程的真實的模擬訓練。部分新研產品和新技術是首次進行飛行驗證。此外,這一次也是神舟飛船第一次載三個人的滿負荷的飛行,這些都增加了飛行任務的風險。
Q2:2008年9月什麽飛船的航天員成功進行了中國人的第1次太空漫步
2008年9月27日下午16時43分許,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誌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7日下午4時33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打開軌道艙門,按程序啟動出艙”。
4時34分,航天員翟誌剛開始出艙,在劉伯明的幫助下,翟誌剛一隻手固定身體,一隻手將軌道艙門解鎖,緩緩打開艙門,整個開門過程持續十多分鍾。
16時39分許,身著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套艙外航天服——“飛天”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翟誌剛順利出艙,開始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翟誌剛以頭先腳後的方式進入太空,他聲音洪亮的向地麵報告:“神舟七號已出艙,身體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候。”
這時,翟誌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了。 在翟誌剛身穿的白色航天服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顯得格外醒目。
據悉,翟誌剛身穿的“飛天”艙外航天服是中國研製的,總重量約120公斤,造價3000萬元人民幣。
同時,身著俄製“海鷹”艙外航天服航天員劉伯明也上身出艙,他將鮮豔的中國國旗遞給翟誌剛,翟誌剛則開始向觀眾緩緩的揮動手中的五星紅旗,北京指控大廳裏掌聲雷動。
之後,翟誌剛在太空中回收固體潤滑材料,並將它交給軌道艙內的劉伯明,劉伯明將試驗樣品裝入樣品袋中。
在翟誌剛的太空行走過程中,身上始終有兩條安全係繩與母船相連,每一步操作之前,他都要先在艙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係繩的掛鉤,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變位置。
隨後,航天員翟誌剛報告:身體感覺良好!並報告準備返回軌道艙。
4時58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返回到軌道艙”。
隨後,翟誌剛在軌道艙頂端移動,準備返回軌道艙。16時59分時,翟誌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整個“太空漫步”大約10分鍾。
在完成飛船艙門密封情況檢查後,翟誌剛報告:“軌道艙關閉艙門,正在檢漏,完畢。”軌道艙艙門檢漏結束,結果正常。隨後,飛船軌道艙複壓閥打開,艙內壓力開始恢複,當壓力恢複至40千帕時,相當於地球上海拔7000米高度的氣壓。
Q3: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
這次神舟十三號任務出發前,亞平曾和5歲的女兒約定,給女兒和她的同學摘星星回去16日“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王亞平兌現了和女兒的約定。下麵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5篇,以供大家參考!
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1
相信有不少人聽說過空軍招飛,大家也都知道招募飛行員的條件十分苛刻,對各方麵要求都很高,所以想要成為一名飛行員很難。
然而,大家要知道的是,成為一名飛行員難,成為一名航天員則是難上加難。大家可以觀察,這些年,能夠代表國家航空航天領域升上太空的優秀航天員也就那麽幾十人,由此可見,成為一名航天員的難度究竟有多大。
而在這些優秀的航天員當中,王亞平便是其中之一。
而除了航天員的身份外,她還是丈夫的妻子,女兒的媽媽,以及父母的女兒。
其中,王亞平對自己女兒的教育尤其上心,在升上太空之前,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自己的女兒。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便是如此。
為人父母之後,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能夠成為可造之材,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以,王亞平這次離家,最不舍的便是自己的女兒,也叮囑女兒不能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荒廢了學習。
當然,女兒也不舍得王亞平,所以為了讓女兒安心,王亞平承諾女兒自己會平安回來,而且回來之後還會給她“摘星星”。
從2021年10月16日升空,到2022年4月16日安全降落,在此期間的183天,王亞平以及另外兩名航天員都將在太空度過。
在這期間思念女兒了,便通過視頻聊會兒天,讓女兒安心,在家好好學習,等著她回家。
王亞平對女兒有多疼愛呢?這點可以從一個細節中得以體現。
王亞平在升空之前,便將女兒送給她的玩偶帶在身邊,然後到了太空之後,便將這個玩偶掛了起來。在王亞平心目中,這不僅僅是一個玩偶,還寄托著自己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家人對她的關懷。
王亞平在太空期間,她的女兒對她也十分想念,於是便想著通過繪畫的方式來把自己的思念之情給表達出來。
於是王亞平女兒便畫了一幅畫,畫麵中有一位宇航員,還有一隻小熊和好多星星。而那名宇航員正在摘星星。
顯然,畫中的宇航員便是王亞平,因為她曾經對女兒說過,要在太空給女兒“摘星星”。
時光飛逝,一轉眼,183天的太空生活圓滿結束,於是王亞平便和兩位航天員一同返回地球,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走出艙門的那一刻,王亞平首先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感謝,與此同時,還借此機會對自己女兒說了一句話。她說:
“我想對我的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卻充滿著複雜的情感,這是對曾經許下承諾的兌現,同時也是對女兒和家人思念之情的表達,因為她知道,再過不久就能和家人相見,就能看到那個活蹦亂跳的女兒,就能和家人一同分享這次奇妙的太空之旅。
縱觀王亞平的成長經曆,可以發現她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王亞平出生在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家庭,父母以務農為生,家境貧寒。
不過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貧寒的家境讓王亞平懂事更早,同時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所以在中小學期間,王亞平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異。而在福山第一中學讀高中時,王亞平參加了長春飛行學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招飛,憑借著過人的綜合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王亞平順利入選,開始踏上飛行員之旅。
從1997年到長春飛行學院學習,到2013年首次到太空執行飛行任務,這十多年時間,王亞平雖然成長迅速,但背後的付出更是讓人敬佩。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需要經曆的訓練讓很多人難以承受。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訓練強度更是增加了不少。但是王亞平都挺了過來,而且變得越來越優秀。
也正是因為她的出眾,讓她能夠在2021年再次獲得到太空執行飛行任務的機會,所以她是一名十分出色的航天員,同時她也是一位優秀的媽媽。
如今,對於王亞平而言,隻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隔離觀察和修養,便能回歸家庭,回到家人的懷抱,讓我們一起為英雄航天員點讚
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2
今日,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隨後航天員王亞平平安順利出艙。王亞平在接受央視總台記者采訪時對女兒說道: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王亞平是我國第1位在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員,兩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女英雄。但誰曾想過,她原本也是一個在田埂上奔跑打鬧的農村女娃娃!
王亞平是地地道道的山東煙台人。父母都是以種地為生的農民。農家孩子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體力運動,例如和小夥伴們在鄉間小路上肆意奔跑、幫父母做些農活等,這就為王亞平鍛煉超強的身體素質奠定了基礎。
王亞平從小在學習上也是個強將。王亞平勤奮好學、工作能力強,是個數一數二的“尖子生”。小學時期擔任多年班長,深受同學們和老師的喜愛。班級和學校組織的活動和比賽裏,總能看見小亞平的身影。
1997年,王亞平趕上了我國空軍下地方招收第七批女飛行員。不近視的王亞平參加報名,隨後通過層層體檢項目與招飛考核,以優異的高考成績,成為長春飛行學院全國第七批37名女飛行員之一,此時的她年僅17歲。4年間,她完成了大學文化課程的學習,還掌握了飛行駕駛技術。
一年之後,王亞平首次駕機駛上藍天。感受到飛上藍天的快樂,她決定堅持藍天夢。此後9年間,她的天空飛翔時間達到800多個小時。在她21歲那年,優秀的王亞平獲得了軍事學學士學位,以總成績第二名的優異表現畢業,並被選入航空兵部隊,成為一名飛行員,熟練掌握4種機型駕駛的她,更成為一名年輕的骨幹飛行員。
23歲當她看到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王亞平的太空夢也油然而生。她為有朝一日進入太空而準備了6年,終於在2009年載人航天工程開始選拔包含女士在內的航天員,王亞平毫不猶豫報名參與,並憑實力通過多項考核順利晉級,在2010年5月,正式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
兩年後王亞平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更因為其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超強的心理素質,經過重重選拔,王亞平最終被確定為神舟十號飛船首飛女航天員乘組。
2013年,33歲的王亞平成功入選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隨後如願乘坐著神州十號進入太空,成為首次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2021年10月16日,41歲的王亞平二度“逐夢九天”,乘載神州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飛入太空。她與5歲的女兒約定,要為自家孩子與其同學摘回很多星星。
今日身為母親,安全著陸後不忘與女兒的約定,開心地向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啦!從中可見,每一位代表國家出征的偉大人物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麽“遙不可及”,其實她們也是依靠柴米油鹽、有家庭有孩子的平常人。
王亞平從普通農村小孩變成現在偉大的航天員,其中的艱辛和困苦無數,但是就是承受了勝於常人的苦難才能成就今天的王亞平,所以,今日這份榮耀她值得!
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3
王亞平,1980年出生在山東煙台,她從酷愛運動,尤其是長跑項目,每次都能名列前茅,而且一直是學校的校隊。
每次長跑就算再苦再練她都會堅持跑完,她的體育老師說:“王亞平體力耐力非常好,能爭第一的,絕不要第二。”
在她17歲的那年,王亞平憑借著過硬的身體素質和優異的學習成績,成功考入長春飛行學院,在那一年,她勤學苦練,掌握了四種機型的駕駛能力,老師們對她的評價都是成績十分優異。
在2001年,她成為了武漢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的一名飛行員。
並在後來的幾年遇到了趙鵬,陽剛帥氣,做事認真的趙鵬就此出現在王亞平的世界,趙鵬也看中這位刻苦勤奮、意誌堅定的女生。2006年兩人正式走上婚姻的殿堂。
一位向往太空的追夢人
2009年5月,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啟動,航天員隊伍首次為女性開放。
王亞平踴躍爭先,參加了選拔,趙鵬和王亞平的家人一開始是持反對態度,但是王亞平是那種一旦認定目標就堅持到底的人,所以趙鵬在後來也全力支持王亞平的航天夢想。
但是航天員的選拔標準是十分苛刻,需要承受各種壓力,在地麵上也要經過很多次考驗和層層篩選。
受試者要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
在低壓試驗艙經受5000米、1萬米高空環境的考驗,測試耐低氧能力;
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前庭功能 ;
進行下體負壓和頭倒位等各種耐力測試以及超常規的心理檢查;
在經過了一係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身體測試後,王亞平成功通過審核,成為了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王亞平在接受采訪時說:
飛天之路從不偏愛女性,女航天員的付出往往最多。因為太空是失重環境,宇航員進入太空後,感覺功能與運動功能都會減弱,甚至會出現肌肉萎縮、骨骼退化的現象。
而且女性的生理特征對太空環境會更加敏感,要克服弱勢,就要加倍努力和做更多的準備。
一位摘星星的媽媽
在神舟十三航天任務的出征時,王亞平已經有了一位5歲的女兒,在神舟十三發射前現場,女兒眼眶濕潤對著媽媽說:
“媽媽,我想要你回來時幫我摘星星”
王亞平回答道:“那你要媽媽幫你摘幾顆星星呀”
女兒說:“一顆就好。”
“為什麽隻要一顆星星呢?”王亞平問。
“如果都摘了那天上就不亮了”女兒說。
說完,兩人揮手道別,王亞平奔向太空...
返航出艙後王亞平說的第一句話便是:“這一百八十多天的太空之旅很不容易,我想跟我的女兒說,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
她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我相信王亞平的女兒此刻也是熱淚盈眶,激動萬分。
王亞平,在我心目中她是意誌堅定,刻苦勤奮的追夢人、是敢於遨遊太空為女兒“摘下星星”的母親,是報效祖國,敢為人先的時代楷模,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堅定搏擊者!
每一個航天人都是一顆耀眼的“航天星”,他們懷揣航天夢,勇攀高峰,用實幹和創新實現中國航天一項項偉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
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4
王亞平是出生於山東煙台的一個農村妹子。她從小體質特別棒,在學校的各種長跑比賽中,幾乎每次都能拿第一。1997年,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到他們學校招生,王亞平被順利選中。
大學四年,她努力學習文化課知識,同時熟練掌握了4種機型的飛機駕駛。畢業後被分配到武漢空軍部隊,任運輸機飛行員。憑著優秀的素質和出色的技能,王亞平很快就成為了骨幹飛行員。
她參與執行了多個任務,如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消雲減雨等。
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王亞平在電視機前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在心潮澎湃的同時,她突然萌生出了一個念頭:“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員,那什麽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從那一刻起,“航天夢“在王亞平的心中悄悄生根發芽。
2009年,我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
得知消息後,王亞平馬上就報了名,並且成功進入到了預備宇航員的行列。
然而,這其實隻是通往夢想之路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宇航員的工作貌似風光而有趣,其實在這背後,是長年累月無比艱辛的訓練。
而且,女性在身體機能方麵與男性天生有差距,這就意味著女宇航員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超重耐力訓練中,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裏,她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難,麵部扭曲變形,甚至連眼淚都甩了出來。
出艙活動水下訓練中,她穿戴120多公斤裝備入水,長達4小時不間斷訓練、一次體能消耗相當於跑“全馬”,訓練結束體重能降一到兩公斤。
日複一日的“魔鬼”訓練並沒有讓王亞平止步,她堅信:
“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隻要努力,一定能夠觸摸得到。”
“每練完一次,技術上又進步了,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經過重重選拔,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一起乘神舟十號進入天空。
那次飛行中,她還完成了一項特殊的任務——在“天宮二號”裏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們,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太空授課”。
這次授課,激發了許多孩子鑽研科學、探索太空的夢想。
有孩子說:“‘太空教師’王亞平一直是我追夢路上的光。”
這次飛行任務結束後,有人采訪她,問:“害不害怕?”
她說:“當我身穿航天服為祖國出征太空的時候,我心中充滿的都是對祖國的熱愛,對航天事業的熱愛,這份熱愛足以讓我克服所有的困難,戰勝所有的難關。能夠再次飛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夢想。”
時隔八年之後,如今她又一次如願以償,再次進入太空。
並且成為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還很可能成為中國首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回顧我們的航天路,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到後來的載人航天飛船、再到空間站的建立……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承載著一個古老民族對太空的向往,從篳路藍縷,一步步走向了星辰大海。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不怕艱苦、不懼犧牲的宇航員,中國人的太空夢才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5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奧會正式開幕。正在太空出差的中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從距離地麵400公裏的天宮空間站發回祝福,“太空教師”王亞平在空間站中製作出可以自由漂浮的奧運五環,為冰雪健兒們加油喝彩。
幾個月前的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王亞平和翟誌剛、葉光富3位航天員順利飛往太空。其中,二度出征太空的王亞平,在此次神舟十三號任務中,成為進駐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女性,也成為中國首位出艙的女航天員。在臨出征前,她告訴5歲的女兒,要到太空出差半年,並答應女兒會為她“摘一顆星星”回來。
一鼓作氣,飛往夢想
1980年1月,王亞平出生在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張各莊鎮張各莊村。王亞平的家裏並不寬裕,但她從小就很好學,也很要強,成績一直很優異,運動細胞也非常發達,被體育老師稱為“天才”。
王亞平初中畢業時,家裏的生活愈發困難,父母想讓她報考中專師範學院,早點畢業到學校當一名老師。但向來乖巧聽話的王亞平“反抗”了一次,她偷偷報考了高中,希望以後考上大學,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正是這一次“反抗”,讓王亞平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7年,正在念高中的王亞平,遇上了飛行學院來學校招生。王亞平一直是班上的體育健將,並且視力極佳。同學們都慫恿她:“亞平,你去試試吧,沒準能選上呢!”王亞平心動了,一顆有關飛行的種子在她心裏生根發芽。隨後,她一路過關斬將,成功拿到了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家裏人為王亞平感到高興,但王亞平知道,考上不意味著萬事大吉,飛行學院有嚴格的考核,不合格的人會被淘汰出局。為了夢想,為了不被淘汰,王亞平咬緊牙關,積極訓練,她每次跑步都比別人多跑幾圈,就算在嚴寒的冬天也不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經常跑到衣服外麵結了一層冰。
就這樣,王亞平一年一年地堅持了下來,時常在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有同學問她:“亞平,你到底有什麽訣竅?”王亞平真誠地說:“當我快要受不了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就這樣堅持到了最後。”
憑著那股要強的勁兒,王亞平一鼓作氣,堅持到最後,在飛行學院完成了4年的學習訓練,成為一名運輸機飛行員。參加工作之後,家裏人都勸她放輕鬆一點,不要太拚命了。但王亞平就愛鑽研飛行技術,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和訓練,她掌握了4種機型的駕駛技術,成為業內的佼佼者。
2006年,經同事介紹,王亞平與同為飛行員的趙鵬相識並結婚。從此,她與丈夫“比翼雙飛”。
因工作忙碌,夫妻倆聚少離多。但他們有一個浪漫的約定,如果在天空中遇見,就用特定的暗號打招呼。
在很多人的眼中,王亞平已經是人生贏家了,既實現了飛行夢想,又擁有了一份真摯的感情。但在無邊的天際裏一次次飛行之後,王亞平卻萌生出了更大的夢想。一天,她認真地對趙鵬說:“現在,中國已經有了男航天員,什麽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不知道呢。”趙鵬笑了笑。王亞平卻露出了堅定的眼神,說:“我要成為一名女航天員。”
戰勝困難,圓夢在即
王亞平的機會很快就來了。2009年,全國開始選拔第二批航天員。王亞平興奮地把這個消息告訴趙鵬,但趙鵬卻沉默了。因為王亞平一旦成為預備航天員,就意味著數年內,他們都不能生育孩子。
夫妻倆就此事產生了分歧,王亞平說:“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我可能會後悔一輩子,這是我今生最大的夢想了。”趙鵬思前想後,最終還是選擇支持妻子。
2010年,王亞平通過嚴格的體檢和評估,成為一名預備航天員。不過,預備航天員是沒有資格進入太空執行任務的,必須通過嚴酷的訓練,成為正式航天員後,才有機會到太空去。而從預備航天員到正式航天員,要經受各種嚴苛的考驗。
嚴苛的訓練開始前,負責人就明確地對王亞平說:“正常來說,女性跟男性在生理和體能上是有差異的,但女航天員和男航天員的訓練要求卻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太空並不會差別對待女性和男性。”王亞平點點頭,做好了迎接艱難挑戰的準備。
可第一次進行轉椅檢查時,王亞平隻堅持了5分鍾,就開始全身冒汗,覺得頭暈惡心。以往王亞平做飛行員訓練時,也有轉椅檢查,但隻需要堅持4分鍾,而且頭部不用動。航天員的要求卻高得多,要求堅持15分鍾,頭部還要動。接下來的失重水槽訓練,同樣煎熬,王亞平要穿戴120多公斤的裝備入水,在重壓之下完成4-6小時的既定操作,對於體能的消耗巨大。訓練結束後,王亞平連胳膊都抬不起來,吃飯的時候,她的手抖得厲害,連筷子都握不住。
負責人淡定地告訴所有預備航天員:“如果在訓練的過程中實在承受不了,可以按旁邊的紅色按鈕求救。”可王亞平在這種魔鬼式的訓練中,堅持了一天又一天,一個月又一個月,從未按過那個求救按鈕。
2012年,王亞平終於戰勝困難,完成了幾十個科目的訓練,成功通過考核,成為一名正式航天員。
2013年3月,王亞平迎來了圓夢時刻,成功入選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3個月後,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一起坐上神舟十號,飛往太空,成為中國80後飛向太空第一人。以前,父母總想王亞平當一名教師,而在太空艙內,王亞平站上了“最高的講台”,進行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同學們,你們好!”王亞平麵對鏡頭,露出了自信而美麗的笑容。這節課一共持續了40分鍾,是世界上範圍最廣、時間最長、受眾最多的太空授課。
太空出差,隻為“摘星”
從太空回來,完成夢想的王亞平開始積極調理身體。從前,丈夫支持她追逐夢想,如今,她想要回歸到妻子的角色。2016年,王亞平順利生下一個健康可愛的女兒,孩子的到來,為他們的家庭增添了許多快樂和期待。
盡管有了孩子,但王亞平從未想過放棄自己的航天事業。漸漸長大的女兒也知道了媽媽是航天員,去過太空。有一回,女兒歪著腦袋問王亞平:“媽媽,你什麽時候再上天呢?”
為了讓女兒有機會看到自己再次飛向太空,王亞平決定加強訓練,爭取再探蒼穹。
2019年12月,39歲的王亞平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功入選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乘組,執行“太空出差半年”的任務。消息傳出,不少網友驚歎:“普通人出差隻是到別的城市,最多出國。而人家出差,卻是到太空去。太牛了!”
2021年9月,王亞平的女兒得知母親即將飛往太空,心裏十分向往,更為母親感到自豪。出發前,王亞平給女兒布置了任務:“媽媽到太空出差的這段時間,你要好好照顧自己,跟爸爸一起照顧好姥姥和姥爺,還要好好學習哦。”女兒一個勁兒地點頭,並說:“那我也要給媽媽布置一個任務。”
王亞平不禁愣了一下,問女兒要給她布置什麽任務。女兒想了想,一臉認真地說:“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你給我摘一顆星星回來吧!”說完,女兒又強調:“就摘一顆星星哦。”王亞平十分動容,含著熱淚跟女兒告別。
美國前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員凱蒂ⷧ瑧聽到王亞平飛往太空的消息後,感到很興奮。她說,每一位飛向太空的女性,都是人類航天事業進步的證明,還隔空朝王亞平喊話:“當你透過窗戶眺望繁星和地球時,請記住,數十億的女性也望向星空,眺望著你。其中,也包括了我。”得到了前輩的肯定,王亞平深受鼓舞。
日月星辰,皆為情話。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答應為女兒“摘星星”的王亞平跨越萬難奔赴星辰,成為“離星星最近的人”。
摘星星的媽媽王亞平事跡心得相關文章:
★天宮課堂第二課學生觀後感參考素材
★觀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400字(通用10篇)
★神舟十三號成功返回觀後感心得感悟(7篇)
★2021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觀後感及啟示
★天宮課堂第一課直播觀看心得體會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觀後感2022(通用10篇)
★感動中國2021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五篇
★天宮課堂第一課直播心得觀後感範文
★天宮課堂第一課直播觀看心得感悟範文
★2022感動中國
Q4:“太空教師”王亞平在空間站“變”出奧運五環,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引言:最近我們看到太空教師王亞平在空間站變出奧運五環,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你們知道嗎?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女航天員王亞平
我們可以發現太空教師王亞平在空間站變出了奧運五環,而且他是利用一些化學和物理原理去實現的,它利用的物質的不同酸堿度,然後把它變成不同的顏色,這也是一個科學實驗,我們知道化學知識裏麵會有一個顯色反應,所以它跟氧化反應以及還原反應是差不多的,所以王亞平通過這樣的方式表現出這樣的一個實驗。我們知道神舟13號已經在空中待過一段時間,並且他們生活時間在三個月之久,在這個時候他們經曆了春節也過了春晚,在冬奧會開幕的時候,他們也用自己的科研方法把奧運五環做了出來,所以並且給大家連線直播。
二、一些科學神奇的實驗
通過這些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是多麽的優秀,而且還慶祝冬奧會的開幕,他們在天工講壇是特別實用的,而且給大家科普了很多太空中的小知識,我們知道太空是對於大家來說比較奧秘的地方,這裏可能會有一些實驗,也涉及更多化學物理方麵的知識。所以我們會發現這是比較神奇的一個實驗,也是一個顯色反應,所以在食物不同的情況下,它呈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同,如果是藍色它裏麵的酸堿度也是不一樣,我們會發現我們用芬蘭溶液跟一些堿性的溶液,特別是碳酸鈉溶液,它就會變成藍色,然後我們再使用黑色的澱粉溶液跟乙酸溶液,它們的顏色也會發生改變,正是利用這些科學的原理才將奧運五環做出來,所以我們會感覺特別的神奇。
Q5:王亞平在空間站“變”出奧運五環,她是咋做到的?
引言:很多人都想了解王亞平在空間站中變出奧運五環,他是怎樣做到的?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王亞平在空間站是如何變出奧運五環的
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王亞平在空間站中將奧運五環變出來,是利用物質的特性,我們會發現不同的物質它有不同的特性,而且有不同的顏色,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一些科學實驗,它其中就會有一些化學知識裏麵會有一些比較好的反應,通過顯色反應就出現這樣的一些特質。其中我們也可以知道裏麵還有化學知識裏麵會有顯色反應,所以還有氧化還原反應,這些都是裏麵的一些反應。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太空中呆了三個月的時間,這個時候他們有比較嚴重的任務,他們要完成科研任務,還為大家送來了春節祝福,所以這個時候大家連線太空得到他們的祝福。
二、動手能力強
他們也為了慶祝冬奧會的來臨,製作了奧運五環來慶祝一下,所以它們在天空中開設講堂,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天工講堂也是比較實用的,很多人都喜歡去太空遊玩,所以獲得青少年的喜愛,也科普了許多好的太空知識。所以在太空中給大家講授了比較多的知識,而且是比較實用的,很多人都願意學習,所以它裏麵做的就是科學實驗。而且我們可以發現裏麵就是利用物質的酸堿度不一樣,所以製作出來不一樣顏色的奧運五環,通過這些就能夠很輕鬆的把奧運五環做出來,所以我們看到這裏自己也可以在家動手做一下,這都是實驗,隻要我們掌握一些物質的特性,就能夠輕鬆將奧運五環做出來,而且也是特別有紀念意義的動手能力也是超強的。
Q6:2008年,我國的哪三個航天員在太空行走?
邁克兒
唐僧
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
太空行走是一種通俗的叫法,科學術語應該是“出艙活動”,其定義是:航天員穿著出艙活動航天服,離開飛船、航天飛機或空間站,進入宇宙空間(包括在月麵上或是在火星上),完成指派的各種任務的過程。
太空行走的作用和意義是巨大的。其近期的意義與作用是完成太空作業。例如,修複載人航天器或其它航天器上的受損部件。美國人曾通過太空行走修複了“天空實驗室”、“太陽峰年衛星”和“哈勃”空間望遠鏡。組建空間站。蘇聯航天員則通過太空行走修複過禮炮號空間站和組裝、維修和平號空間站。當前正在建造的國際空間站,更是需要航天員進行多次出艙活動,才能在軌組裝建成。登月活動更是體現了航天員在太空行走和太空作業的巨大作用,為人類進入外層空間和其它星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次神七太空行走主要是完成兩個任務:取回艙外潤滑材料試驗樣品和放飛小衛星。
1、航天員借助艙外活動扶手等沿軌道艙外壁I象限向前端框移動,到達後返回,向軌道艙外壁IV象限移動,取回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品。
2、航天員放飛一顆小衛星。伴星用CCD立體相機近距離為神七拍照。照片展現“神七”高速運行的獨特景致。航天員還將進行擰螺釘、設備安裝等操作。
神七太空行走最終目的是為建永久性空間站做準
關於航天員變出奧運五環和神十四航天員返回直播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航天員變出奧運五環的詳細內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